查看原文
其他

老师,您是我的独家记忆

每一个老师在我们心中

都有一个独特的记忆点

或许是一件简单的教具

或许是他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

又或许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教学习惯

……


许多年过去

或许你已经忘记了

那个老师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

但在你脑海里

却始终会有关于他的那份独家记忆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千千万万老师们长久以来传播知识的工具,而今,信息的力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电脑、投影开始占据三尺讲台的大多数席位。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吕益群老师却依然选择板书这一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他的课堂中,黑板上总是铺满了板书,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课堂的饱满与充实,每一个字符都洋溢着数学所独有的魅力。



“对于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而言,板书一直以其独有的优势深受学生喜爱,这既是对老师的锻炼,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思维引导。”吕益群老师每次教学前都会让学生们在多媒体还有板书教学之间选择,但同学们无一例外都是选择板书。


“就数学课程而言,多板书解题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会指出老师解题的思维性错误,在纠错与探讨中,课堂的效率与趣味也会提高。而ppt课堂几乎不会出错,也就失去了这样一个交流探讨的趣味。”从教二十余载,经历了教学工具的诸多变革,对板书教学一如既往的坚持,让吕老师的课堂丰富,也让学生的课堂有趣,更满载而归。


笔尖在平滑的电子屏幕上来回滑动,红色的印记散落在学生的电子建筑设计图上,流动的线条打通图纸中的道路,空间被重新规划,学生的眼球随着手机镜头深入建筑的奥秘。


来自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的黄梦怡老师,从上学期开始,一改传统教学模式,转而运用画图分析工具、手机投屏等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授课。



“过去只是对学生的设计图手稿进行单纯机械的讲解,学生缺乏对形成过程的认知,自然难以吸收,感到枯燥乏味。”多媒体设备架起了学生接触建筑艺术的桥梁,也架起了老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


“以前觉得知识是讲授,现在觉得知识是分享。能与学生诚挚相处,探讨交流,是最吸引我投身教育事业、热忱工作的一个方面。我想通过新的设备与教学模式,分享彼此对建筑艺术的感悟。”



指尖划过冰冷的仪器,内心却因满腔的教育热情而炽热,即使是一名实验员也同样如此。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的张玄老师每日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实验室的各类实验器材,在上课时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便是他的职责。像了解他的学生一样,张老师了解每样实验仪器的“脾性”,熟知它们的使用操作过程。


由于每间实验室只能容纳下2台大型的实验装置,负责专题综合实验的他,每次实验需要同时开放7-8个实验室,以供全班学生分组完成实验。为顾及每个小组,他会亲自给予学生指导。


一节课在七八个教室间来回穿梭,对他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走多了就习惯了,有时候学生不懂的东西我需要尽快给他指导,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完成本次安排的实验。”


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张玄觉得实验是一个将理论转换为成果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掌握实操的过程,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理论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成果的,我想通过这些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会他们怎样与实验仪器进行无声的交流。”


听完张玄老师的话,再望向老师身旁的装置仪器,我仿佛感觉到冰冷的物体里也装载着有趣的灵魂。


2012年,曹晓畅来到东莞理工学院,成为了机械工程学院的一名任课老师。第一次上课,曹晓畅就带着他的三角板,他拿着三角板在黑板上画下他来到莞工的第一幅工图——三角板在黑板上量好尺寸、定好位置,粉笔划过黑板,一幅组合体剖视图跃然板上。


今年是曹晓畅在莞工任教的第七年,他的三角板也从第一堂课陪他到现在。七年里的每一堂课,曹晓畅都会带上他的三角板。问起缘由,曹晓畅说:“一个工程从图纸开始,如果作图的人态度不够严谨,那么这个工程往往会出问题。我作为一名工程制图老师,更要严肃对待,因为我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我的学生。我在他们面前的每一条线段,每一个角度,每一个字符都要准确。”



“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需要工匠精神,需要沉稳的心境。”抱着这样的想法,曹晓畅不仅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更绞尽脑汁寻找更有效率的教学方式。三角板上的划痕就像曹晓畅老师眉角渐长的皱纹,抚着有些磨手,却给人以历久弥新的沉淀感,而他的教学也像如此,在时间的酝酿下,有着多年沉淀积累独特魅力。


随和、爱笑、暖心、知识点清晰明了、上课质量高......这些词语都来自方妙英的学生对她的评价,她的这些形象已深深烙印在学生们心中。


细心、严谨、尽善尽美是方妙英对自己的要求。她认为教案是课堂的灵魂,是课程的重中之重。每次上课前她都会把教案打印出来,并根据不同情况做好相应备注,让知识点可以更加详尽,也让学生们更加易懂。教案可以说是她上课的必备秘籍,每个班的学生情况都不相同,她的教案也会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略微改动,这让她上课时能够更加贴近学生,更好地与学生相处交流。这也是她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



欢快、活泼、热闹是方妙英课堂上的常态。她总会在上课前从多个地方搜集许多新鲜案例让学生们分析,并进行角色扮演,从而让他们更加深入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知悉现实中应如何处理这些情况。


那一沓教案,承载的不仅是方妙英对知识的态度,也是她对教学的热爱。


胶片相机,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本是时代更替的见证者,但在马旭老师看来,胶片相机却似一座通往过去的时光机,在等待中探寻生活的美感。


“从实用性上来讲,胶片相机已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与专业需求和商业需求也背道而驰。”马旭坦言胶片相机的缺点。但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面,胶皮相机最大的缺点——时效性差,有时候也是一种优点。“胶片相机出片的过程,心中的期待像是在等待正在烹煮的美味出锅,又有一种亲自参与的幸福感。”



马旭享受胶片相机出片的过程,也不忘将这种欣喜分享给学生,“我会推荐他们尝试一下胶片相机,慢慢地也有学生爱上了胶片相机带来的乐趣。”马旭希望他的课不仅能教给学生专业知识,也能给学生带来启迪——给大家带来一种全新的观看生活、对待生活的方式。“当他们看到生活中的美,就条件反射用相机记录下来,他们将更加热爱生活。”


胶片相机对马旭而言,是追求美的道路上的一个秘密武器。“爱生活,爱摄影。换句话说,爱摄影,也更爱生活。”


踮起脚尖、旋转起跳,学校舞蹈室里有一群志在探寻身体艺术的追梦者,为了熠熠发光的舞台,不断感受与超越。教育学院(师范学院)教师周凯丽,作为他们的授课老师,也是这群追梦人的一份子。


2017年,周凯丽来到莞工,第一次穿上舞鞋为学生们示范,第一次从学生变成老师。主要教授民族舞的她总爱穿一双小巧的舞鞋,从藏族水袖到蒙古族顶碗舞蹈,她崇尚教学的体验感,亲自带学生出行,不能远行,那就到课室外的草地,感受与想象,只为将中国大地的民族风情化作舞鞋下的娇柔与惊艳。



偶尔,她也会让学生们暂时脱离舞鞋的“桎梏”,静下心来,通过ppt分享的方式,用更多有关民族溯源的知识提升他们在舞蹈上的创造力,“我想让我的学生们成为舞蹈人,而非‘无脑人’。”作为一名舞蹈老师,她关注学生们身体的表意,更关注他们内心的表感。


一双陪伴多年的舞蹈鞋,见证了周凯丽这两年的教师生活。而内心对“舞蹈魂”的坚持,也将支撑周凯丽在“教师”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声,在安静的课堂中清晰可见,干净的纸张找不到一丝橡皮屑的痕迹,圆珠笔尖,像一个舞者,在白纸上划出一道道轨迹。这是粤台工业设计系表现技法的课堂,授课的潘昌雨老师引导用圆珠笔作画。


这是潘老师来到粤台的第四年,也是这个传统延续的第四年。他觉得大陆学生对于标准答案总是有一种狂热的追求,他希望学生可以明白在设计中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他认为用圆珠笔作画的方式可以保留错误,让学生明白所有正确的东西都是从错的东西中推演出来的,这是设计思维的重要一步。



对于学生纸张上杂乱的轨迹,他从来不会生气,他希望学生不要太害怕犯错,要学会在错误中寻找正确的透视和比例,再不断地修正。在这几年中,学生们很快的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能力的进步也有目共睹。


大家又有什么关于你和老师的独家记忆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哦~


文字来源丨郑晏羽 赵丹丹 陈锐斌 陈英华 何宛桢 刘芳林 张佩君

图片来源丨黄敏莉  章羽仪  李芷晴

图文编辑丨吴敏名

责任编辑丨蔡耀蔚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